【校园广角】大学生消费,你“任性”了没?

2019-03-17

  嗨,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最近汉院食堂推出了‘月末套餐’,三餐十块钱就可以解决了!”

   “你的意思是说你生活费又花没了吧……”

   “唉,每次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钱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以上便是我们大学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片段,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呢?

 

“大学生月光族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的钱包空空如也!临近月末,有关大学生经济危机吐槽横扫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不少学生通过改编段子表达自己对于消费、理财的无奈。

电子商务时代来临,大学生的消费更加便捷,面临的诱惑也更多。校园里的各种网上支付,校园贷款开始抓住商机,悄然行动。走在校园里,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商家会有扫微信送水杯;刷脸送水果;满额用网银支付免单等一系列的活动。由于缺乏理财观念,一周便花光一个月的钱,经常入不敷出的大学新生大有人在。因此,如何“看好自己的口袋”成了大学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刚才家里带来的三千元钱,这还没到月中,就已经所剩无几了,没想到花得这么快”。大一学生小徐抱怨道。家住云南的小徐,家庭条件很不错,刚开学,由于生活费告急,他火速回家了一趟,向父母求助。带着“加油包”,他高兴的返回校园,没想到短短十来天,生活费又“见底”了。

小徐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花的这笔钱:“也就是和新同学吃了几顿饭,冲了游戏点卡,买了道具,买了些必要的生活用品。不知不觉就花完了。”

    这样的小徐这样的新生并不在少数。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便是父母给的生活费。大部分人习惯了想买东西便问父母讨要,几乎不怎么会为金钱的事操心,对金钱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概念,于是对于在大学应该如何消费,又该如何理财,许多大学生都是一头雾水。

而爱攀比、盲目、冲动又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李童(大二学生)这样对记者表示:“我平时的生活费也就每月一千左右,刚刚够我在学校的日常经费。可是,看着周围同学出手阔绰,自己也不能小气啊,不然很没面子的。”夏天(大二学生)说:“现在的女孩子哪有不爱美的,化妆品随随便便就好几百了,更何况还有喜欢的衣服和包包。一千块钱的生活费,真的总是无法合理分配。”

根据记者随机采访调查,在大学生中,有百分之六十都会存在着生活费到月底不够花,透支消费等现象。而部分学生在消费上盲目冲动、爱好攀比,手机要用iPhone6、相机要买单反、电脑需要超薄……种种原因,造成校园“月光族”的队伍日益庞大。

学工处负责人杜占红老师也在采访中对记者说道:“大学生月光这种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归根结底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之间互相攀比、跟风造成钱到月底不够花,为了有个充面子的就去分期付款。可仔细算下来,这些超前消费的APP更多的给了我们一种错误的消费暗示。也给了这些商家可乘之机。”

 

“不要今天花明天的钱”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大学生分期付款”、“借贷宝”等一些超前消费项目接连着出现,吸引了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一些胆子大的学生提前奔向了“小康”,以前用不起苹果手机的同学在使用分期付款方式后也用起了苹果,想要提前创业的同学也使用借贷宝提前筹集到了一笔资金……

然而,真实情况真的有看起来那么美好么?纵观易信、易贷以及借贷宝在校内校外的大肆宣传,无不是以“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等低门槛消费信贷”的方式,鼓励大学生高消费。不禁让在校大学生逐渐开始深思这些商家煞费苦心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服务其真实目的。

大学生作为无经济来源的庞大群体,依靠家庭拥有固定且可支配的生活费用,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的吃,穿,用走在时代前沿。加之大学环境的影响,部分家庭情况差的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家庭情况好的学生追求超额消费,生活费用的缺口让商家们看到了信贷等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系列营销形式应运而生。

伴随电商时代的到来,某些借贷产品以“零首付,无利息”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法律知识与信用知识缺乏,在商家的大肆宣扬下贸然借贷,殊不知,一旦有突发事件导致钱财不够难以还清,便面临利息翻倍,违约赔偿以至于信用追责等问题,而这些远超出学生的预料。难道商家会纯粹弃利益于不顾,以免费送福利为经营之本吗?显然不是。

据相关人士分析:例如美团,蚂蚁花这一类同样以在校大学生为消费群体的快捷软件,打着“买十减五,首单立减”的幌子吸引消费群体,使其养成一种消费习惯,再于无形之中加价,以“不可提现”的方式迫使消费群体消费。由电商提供平台,收取商家加盟费用,大量的宣传单与网络优惠广告推波助澜,入驻商家越多,学生便产生“既然不出寝室可以吃同样的食品,何必出门费事”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此产生依赖性,商家与买家所需循环,形成“锁定消费”的困局。借贷宝也是如此,其以每月几百元的“小额透支”绑定大学生。

无节制的花费,也让很多学生初尝恶果。大三学生李霞(化名)向记者透露了她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在她刚进大学的时候,还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当她看到“手续简单快捷,三分钟放款”的宣传广告的时候,就一时头脑发热跟风去买了一台苹果电脑。贷款方要求她必须将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进行抵押,还要填写一些家庭的详细信息。

待手续全部办妥,她每月要还几百块钱的贷款。作为一名大学生,自身没有较大的收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李霞就深感吃力,每月还完钱之后吃饭却成了大问题。眼看着利息越涨越高,李霞着急了,无奈之下只好向家人求助。最后由她的家人出面帮她还清了余下的贷款。所幸的是,由于处理得当,并没有造成其他更加恶性的结果。

对此,杜占红老师分析,“学生们生活计划不足与攀比心助长了这一现象的蔓延,而超前消费,提前预支的现象实质就是商家获利的新型营销手段,而我们在校大学生的不理信理财方式以及求新求异,追求高端的心态助长了同类现象的发展,甚至变相地提高了其知名度与使用率。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不要今天花明天的钱。”

 

“加强个人理财意识是关键”

打开浏览器输入“消费理财”四个字,百度给出了解释——理财是积蓄财富,是使财富保值、增值的行为;而消费是为了生活和享受减少财富的过程。

鉴于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的迅猛滋生,需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会合理理财。依据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情况定位消费标准,走出“大学生不用理财”“理财就是不用钱”的误区,学会存钱并利用存下来的钱做更多有益于学习,回报父母的事,那么,它所产生的价值必然超越其本身价值。

大四学生王鹏对于“理财”有独特的经验,他认为,“理财不等同于不花钱,而是用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他将生活费分为三份,生活,消费还有存储,每月固定的存储额用于带父母旅游和实现自己的愿望。合理的理财不仅规划了支出,也让他的大学生活简单充实,理性分配时间于学习之中,今年他以每门功课93.6分的平均成绩,成为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

在消费方面,杜占红老师认为,学生应加强个人财产安全,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的保护意识,防范诈骗,抵制扫码送礼,刷脸优惠等不法活动,在所谓的小恩小惠之下要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

杜占红老师建议,大学生多了解个人行为的法律责任,放下攀比心,结合家庭情况与个人情况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万一遇到缺钱的情况,应积极寻求家庭的帮助或通过兼职,创业的方式勤工俭学,关注正规网站的兼职信息,避免借贷,降低被骗的风险。学校也将一贯严厉抵制借贷公司的不法行为,通过干预,全力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安全的环境。

无数的社会实例表明:毫无节制的鼓励大学生高消费,只会滋生学生的虚荣心,使其缺乏上进的动力,从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校大学生作为家庭的希望,毋庸置疑地应承担个人责任,树立良好的消费观。网络调查显示,父母最希望子女合理分配生活费,将其用于生活,学习,交朋友,交通通讯与存储之上,同时,养成记账的习惯,在回顾中总结反思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会让个人受益匪浅。

因此,归根结底,大学生应当首先从自身做出改变,对自己的金钱做出合理规划,在消费问题上要量力而行。提高对新事物的鉴别能力,学会说“不”。只有通过这些改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懂的鉴别与取舍,乃至受益终生。(采访:张超 邓时康 资料整理:卢奎  组稿:李静怡 刘晓东 马清妮 陈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