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7
“新的知识结构系统,为我开启了一扇窗,转变一下思维方式能为学校发展带来诸多收益……学习,是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实践的。”这是近日董事长罗爱平参加北京大学总裁研修班后的一段感言。近年来,罗爱平在许多会议上倡导学校教职工自我提高,许多教职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逐渐形成了一股“终身学习”的氛围。
“终身学习”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体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贯穿于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是竞争激流中的持桨行舟之人,只有强健的臂膀,才能在竞争中稳操前进的航舵。
我校文学院专职教师杨智称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分校人:2001年考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留校担任辅导员,2006年考上华师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2009年成为文学院专职教师。杨智说:“是学校给予了不断学习的环境,让我在工作之余,能有大量时间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
和杨智有同样“轨迹”的,还有音乐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黄慧琼。她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播导,在学校机关工作一段时间后,成为我校新设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师。“这个专业的老师,很需要‘见世面’。” 黄慧琼坦言自己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些“力不从心”。去年十月,她专门到北京向白岩松、敬一丹知名主持人求教,参加主持人培训班,还和赵普等主持人结上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身上学习到的知识,我正应用在我的教学中。”黄慧琼说。
“行舟”是需要集体共进的,每个人的力量是基础,众人拾柴齐努力是关键。高校教育是社会科技文化前进激流中的大舟,高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持舟者,只有在不断坚实自己臂膀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将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里程。
我校专业课教师均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通过自学考研,参加比赛、培训班深造的教职员工也日益增多。在调查的17名具机关干部和辅导员中,有6位老师正在准备考研,8位有考研的打算。一位去年来校工作的老师说,刚参加工作不久,等工作熟悉和稳定完善后再考虑考研深造的问题。